電 話:4006-055-268
傳 真:021-60832582
郵 箱:marketing@levsongroup.com
地 址:江蘇省海安市永安南路336號(南海大道交叉口)
12月3日,2021新浪財經金麒麟論壇·ESG峰會隆重舉行,主題為“ESG投資助力企業可持續發展”。
峰會匯聚30余位關心ESG發展的政、商、學界重磅嘉賓,就ESG投資賦能高質量發展、“雙碳”目標下企業的高質量發展等7個議題展開研討。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在“圓桌討論:碳中和重塑產業新局”部分接受了新浪財經的訪談。
他表示,中國現在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提出雙碳目標的意義在于,我們可以及時地在現在這個發展階段用低碳、創新來推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施低碳轉型,我們社會文明的形態就可以逐步地由工業文明步入生態文明,這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必然的趨勢。要從大的格局、人類文明的形態來認識能源革命和我們這兩個目標。
同時,雙碳目標要實現會倒逼我們的產業結構調整,及時抑制發展高耗能產業的沖動?,F在有些高耗能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了比較飽和的程度,不能老靠著這些高耗能產業的發展,特別是不能靠這樣的沖動守衛以后的復蘇。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拉動巨量的綠色金融投資,帶來新經濟增長點和新的就業的機會,來支撐高質量的發展。
“碳達峰不是沖高峰,不是隨便一個峰上去就行,然后下來?!彼f,碳達峰是瞄準碳中和的,我們對2030年前碳達峰這個目標的理解要和國家提出來的2030年其他的一些指標結合起來,比如說2030年碳排放強度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我們要推動碳排放強度的逐步降低來實現達峰,而且這個峰值如果能夠低一點,將來我們走向碳中和的條件就會更好一點,將來走向碳中和的代價就會小一點。
杜祥琬強調,低碳轉型和保障能源安全是并行不悖的。雙碳目標會大幅度地推動節能和提高能效,同時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穩步地減少化石能源,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體系?,F在我們國家需要煤炭的量還比較大,在這個階段實施低碳轉型,將使我們在能效方面獲益更多,煤炭的使用效率還是有限的,會有更綠色、更高效的能源保障,保障我們的能源供需安全和環境安全。
他還指出,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科學的轉型過程,我們要把握好節奏,要積極地去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但是又要穩妥地去推進它,要防止兩種傾向,一個是要防止簡單化、一刀切,這不是搞運動,這是很細致的、復雜的系統工程。同時,也要防止轉型不力帶來落后和無效投資,不轉型就造成了大家都在進步,中國落后這樣一個狀態。
“碳達峰和碳中和是時代的命題,我們是參與全球的大考,是從工業文明時代走向生態文明時代,是人類文明的趕考,中國不能落后,歷史讓我們考出好成績,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倍畔殓后說。
以下為演講全文:
首先祝賀新浪財經2021年年會暨金麒麟論壇的召開。我在這兒花幾分鐘跟大家做一點交流,對大家關心的雙碳目標,我匯報幾點我的認識,供大家參考。
國家去年提出來碳達峰、碳中和這兩個目標,意義很重大。我下面說幾點什么認識呢?
第 一,中國現在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發展中國家提出雙碳目標有什么意義?我們可以及時地在我們現在的這個發展階段用低碳、創新來推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實施低碳轉型,我們社會文明的形態就可以逐步地由工業文明步入生態文明,這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必然的趨勢?,F在低碳轉型對我們國家可持續發展非常重要。
200多前,人類發現利用化石能源(煤、油、氣),這是一個很巨大的進步,也是一輪能源革命,使人類由農耕文明進入了工業文明。而現在我們面臨著新的能源革命,是非化石能源的發展會讓人類逐步地由工業文明步入生態文明,要從大的格局、人類文明的形態來認識能源革命和我們這兩個目標。
這個圖給大家看一下,是我們用世界銀行的原始數據畫出來的,橫軸是各國的人均GDP,表征這個國家的發展水平??v軸是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這個圖一畫出來,我們覺得很有意思,不管是美國、加拿大還是歐洲、日本這樣一些發達國家,他們在發展的初期,隨著人均GDP的提高,人均能耗都在增加,是這樣一個向上增加的曲線。但是到了一定的時候,這個曲線就平了,也就是說它的經濟繼續發展,人均GDP繼續提高,但是人均能耗不再增長,這就平了,甚至開始降了。這就說明發展到一定的時候有這樣一個拐點,什么意思?經濟繼續發展,人均能耗不再增長,能源的增加和經濟發展可以解耦。這個拐點很重要。
這張圖上美國、加拿大高高在上,而歐洲、日本同樣達到了可以跟他們相比較的發達水平,人均GDP到了4萬多美元,但是歐洲、日本的人均能耗比美國這一類國家低了一倍。這一點很重要,美國、加拿大是個高耗能、高排放的一種發展方式,而歐洲、日本是相對低碳、相對低排放的一種發展方式。所以,我們不可以籠統地講發達國家,在這個意義上有兩類非常不同(的發展方式),相差一倍,對我們國家很有參考價值。我們不要把美國的人均排放、人均能耗作為目標、作為標桿,而是歐洲、日本這樣的(國家),相對低碳、相對低耗能,也能實現現代化。
中國這里有一個小紅的線段,本世紀初我們發展得(很快),(線)很抖,后來我們調整發展方式,現在我們在人均1萬美元這個地方,跟當年的歐洲日本1萬美元時候的水平差不多。我們在2030年碳達峰,大概就能做到人均碳排放8噸,就達到歐洲現在的水平,現在是人均7.1噸。給大家這樣一個概念。
所以,我們現在來引導一個低碳發展的思路,既是必要的,對中國是可持續的,而且又是可行的。
第二點認識,雙碳目標要實現會倒逼我們的產業結構調整,及時抑制發展高耗能產業的沖動?,F在有些高耗能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到了比較飽和的程度,不能老靠著這些(高耗能產業)的發展,特別是不能靠這樣的沖動守衛疫后的復蘇。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拉動巨量的綠色金融投資,帶來新經濟增長點和新的就業的機會,來支撐高質量的發展。
第三點,我們提出30/60目標,也有同志講到,我們現在還是發展中國家,是不是符合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區原則”呢?“共區”就是共同而又有區別的責任的原則。實際上發達國家都已經達峰,他們也應該是達峰了,我們現在提出來2030年前達峰。發達國家現在都提出來他們Z晚到2050年碳達峰,有的還要更早一點,我們比他們要晚一點,這體現一個區別。但是中國還是一個非常有責任心的大國,我們既體現了“共區”,又彰顯了一個負責任大國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態度。
第四,碳達峰不是沖高峰,不是隨便一個峰上去就行,然后下來。碳達峰是瞄準碳中和的,我們對2030年前碳達峰這個目標的理解要和國家提出來的2030年其他的一些指標結合起來,比如說2030年碳排放強度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這就很清楚,我們要推動碳排放強度的逐步降低來實現達峰,而且這個峰值如果能夠低一點,將來我們走向碳中和的條件就會更好一點,將來走向碳中和的代價就會小一點,對碳達峰要有這樣一個理解。
第五,雙碳目標是能源革命的兩個里程碑。雙碳目標會大幅度地推動節能和提高能效,同時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穩步地減少化石能源,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體系,是這樣一個定位。能源革命是2014年提出來的,雙碳目標是能源革命的兩個里程碑,兩者的關系是這樣的。
這個圖,上面的曲線是國家總的排放,我們可以看出來,橫軸是時間,本世紀初十年總的排放量上升得很快,從2013年以后,這根曲線已經開始趨緩,圖上畫的趨緩期。我們現在要繼續引導這個趨緩期,經過幾年的努力,讓它達到一個峰值,而不再增加,這就叫達峰。
現在我們國家需要煤炭的量還比較大,在這個階段實施低碳轉型,對我們國家有什么效果呢?使我們在能效方面獲益更多,煤炭的使用效率還是有限的,會有更綠色、更高效的能源保障,保障我們的能源供需安全和環境安全。所以,要說清楚低碳轉型和保障能源安全是并行不悖的。
第六,實現雙碳目標需要重新認識我們國家的能源資源稟賦。
一說起我們國家的能源資源稟賦,常常聽到是“富煤、缺油、少氣”這六個字,其實這六個字已經不能準確地描述我們國家的能源資源稟賦了,因為這只是指的我們國家化石能源是“富煤、缺油、少氣”,如果只是這樣認識,就沒有看到我們的能源資源稟賦里還有一大塊是非化石能源的能源資源。如果認識不全面,就會影響我們國家的能源政策和能源戰略。
豐富的非化石能源,特別是可再生能源資源是我們國家能源資源稟賦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現在國家開發的太陽能、風能,現在已經開發的可再生能源不到技術可開發資源量的1/10,也就是我們得具備非化石能源資源、可再生能源資源,才有可能大力地發展它,要對國家的能源資源稟賦有一個新的全面的認識,這樣我們實施低碳轉型,資源基礎是豐厚的,對這一點要認識清楚?,F在能夠開發的像光伏、風電,跟它的成本下降、技術能力的進步是有關的。而可再生能源,一個是資源稟賦很豐富。另外,技術進步也帶來成本的降低,經濟性增長。所以,本世紀初,像太陽能、風能用四個字(描述)“微不足道”,我們分析以后提出來另外四個字,它一定會長大“舉足輕重”?,F在大家可以看出來風電和光伏都可以舉足輕重了,但是現在對可再生能源就不只是讓它舉足輕重,而是另外四個字“擔當大任”,風光以后要有相當高比例的,在國家的電力里面,要把這個擔子挑起來,能不能把這個責任擔當起來,面臨這樣一個形勢。
中國中東部和西部不平衡,我們主要的電力負荷、能源負荷在中東部,中東部發展電力和能源,如何來滿足中東部需求的能源、電力呢?要把“身邊取”和“遠方來”相結合。大家一說到東部,就想到“西電東送”,這個叫“遠方來”,東部不夠,要從西部支援一部分。但是東部有很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首先要把自己身邊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利用),這是“身邊取”,不夠的地方再“遠方來”,兩個要相結合。同時要把分布式和集中式相結合,幾十年來我們實現一種集中式的大電網,以后大電網還是很需要的,但是也要發展分布式的,特別是中東部要強化“身邊取”和“分布式”,提高中東部地區的能源的自給率,這一點是很基本的思想。而且我們不同的專家組的計算表明,同樣的一個千瓦時的電,如果東部從身邊來取,產生一度電,比西電東送一度電要便宜,要經濟,他們都有論文發表。所以,電力負荷很重的中東部可以把“身邊來”和“遠方來”相結合。而且自己身邊來了電力之后可以自產直銷,可以寓電于民,而且把這個東西跟儲能相結合,培養一大批產銷者,所謂產銷者是家庭也好,企業也好,不光是能源的消耗者,你自己還能生產能源。比如BIPV,把光伏跟建筑相結合,自己還能發電。這樣不僅增加了當地的能源自給率、獨立性、安全性,而且緩解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對大電網的沖擊。因為如果都是集中式,一塊兒上網,對大電網會帶來沖擊。如果把它化成為很多小的微網式的,自己把它消耗掉,對大電網的沖擊就會小。
第八,(實現)雙碳目標,我們國家要克服很多困難,克服這些困難恰恰是補我們國家發展的短板。困難有哪幾個?比較肯定的,一是產業偏重;二是能源偏煤;三是效率偏低;四是幾十年來,我們對高碳發展習慣了,大家對高碳發展的路徑依賴慣性比較大。如果克服這樣幾點,恰恰是我們發展的短板,落實新理念,實現新發展。意義都非常清楚。
中國的特點,圖上以胡煥庸線為標志,中東部的面積是國土的一半,但是人口占了94%。我們在這塊土地上每年消耗了全球煤炭消耗量的50%多。這塊土地面積有多大,就可以很容易算出來單位國土面積上消耗的煤炭,我們把它叫做“煤耗空間密度”,是全球平均值的15倍,這樣就可以讓我們感覺到問題的嚴峻性。為什么我們的空氣質量也好,我們的碳排放也好,要逐步地引導它降低呢?跟這個有關系,就像總書記說的,應對氣候變化是我們自己要做,不是誰讓我們做。每千人擁有的汽車現在還是美國的好幾分之一,他們的汽車保有量每千人大概是800輛,咱們也就是200多輛,但是我們東部的汽車空間密度已經超過了美國,因為東部的人口密度大概是美國的8倍。這樣一個國情都是很基本的一些數據,我們都要心里有數。
第九,能源科技創新蓬勃發展,為實現雙碳目標提供強力支撐。(圖上)列了一些新的科技,因為雙碳目標不是只利用現在的技術就能做到的,特別是碳中和,一定要靠創新,創新為王。我列了一些科技創新的方向。
第十,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科學的轉型過程,政策性很強,我們要把握好節奏,要積極地去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但是又要穩妥地去推進它,要防止兩種傾向,一個是要防止簡單化、一刀切,這不是搞運動,這是很細致的、復雜的系統工程,要防止一刀切、簡單化。同時,也要防止轉型不力帶來落后和無效投資,這也是一種簡單化,不轉型就造成了大家都在進步,中國不能落后這樣一個狀態。所以,如果轉型不力就會帶來我們的落后和無效的投資。
我們要把這些問題認識全面,把好事辦好,深刻推動經濟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總之,碳達峰是高質量經濟發展同時的達峰,是產業結構優化和技術進步導致碳強度逐步降低的達峰,不是攀高峰,更不是沖高峰,是瞄準碳中和的達峰。而碳中和是我們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需要開創一條兼具成本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路徑,是跟我們國家要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同步的經濟社會低碳轉型、深刻進步的這樣一個里程碑。
關于碳達峰、碳中和,工程院也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工業、電力、交通、建筑這些領域大概可以在2030年前相繼達峰,而這些峰值大概比2020年還會增加5到7億噸,峰值大約是105億到110億噸二氧化碳。在實現碳達峰的過程當中,要盡力做好實現碳中和的頂層設計和路線圖,要認識到雙碳目標是基于我們國情,同時又是對人類文明進程新的覺悟制定的目標,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的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碳中和呼喚深度的科技創新和金融的支撐。今天你們開這個論壇,我也希望新浪財經有關的各個企業家、專家們在這方面作出自己的貢獻。雙碳目標會帶來新投資、新技術、新產業、新交通、新建筑、新能源,總而言之是帶來新的發展方式,會深刻地推動經濟和社會的進步,實現我們國家的經濟、能源、環境、氣候共贏,是這樣一件大事。
碳達峰和碳中和是時代的命題,我們是參與全球的大考,是從工業文明時代走向生態文明時代,是人類文明的趕考,中國不能落后,歷史讓我們考出好成績,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
謝謝!我就講這么多,不當之處請指正,謝謝大家!
文章選自飛速信息